在博物王国里学中药
有一天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到一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图书,书名很有趣,叫做《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采药不是在山上吗?为什么还要在书名后面加上“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由于实在是好奇,所以就果断地借回宿舍看了。
本书从山上采药、房前屋后采药、花果蔬菜园里采药、动物世界里采药五个方面描写了药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所谓博物王国就是指拥有无数宝藏的大自然,而作者的采药去就是在这样的大博物王国里采的。在大自然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中药让你采,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心,你都可以采到药。
《采药去》一书中,作者段煦用幽默生动而又平易近人的语言描述着一味味中药。由于作者从小就是一个热衷于探索大自然未知事物的人,所以书中大多数中药的药用功效都是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的。比如写到“紫苏”(这些有些生涩的特有名词打个引号)时的小标题是:“一把紫苏救了我”,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增强了紫苏药用效果的真实性,使紫苏的功用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说他是一个很贪玩的人,鸟兽虫草、奇石矿物、民俗风物没有他不玩的,但是这种“玩”也可以玩出文字轻松而又富含各类知识的佳作来,所以有评论说如果每个医生都能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总结,那中国就会出现不少的李时珍了。作者虽为中医出身,但是为了解西医学的临床技能而去西医内科实习,他的好学和博学也体现在本书中,所以这本书涉及到的地域是贯通东西南北,每味药都是既有通俗易懂的又有专业生疏的,而且专业的部分也能让非医药学专业的人能迅速读懂,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所学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能记忆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像《采药去》这样的医药图书能在吸引我们阅读的同时让我们记忆更多新的中药知识和巩固原有的知识。也提醒着我在学习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各方面都要多学些才好,需要时还得将中药学与其他各学科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中药知识掌握在心里。书中清晰的植物插图也让我见到了许多只听说过名字而没见到过的中药,一花一叶皆故事,我会将这些故事深记于心的。
看完这本书发现它真的很有特点,本书中有的药引用文学典籍,例如写到茵陈时引用了老舍先生《四世同堂》开篇时描述的老北京人喜爱茵的陈酒,由于太过于真实,以至于看完这篇后让我有学泡茵陈酒的冲动。书中也提到了有些药的新吃法,比如刚冒头的“车前草”可以拿来凉拌或者当配菜伴着面条吃,这又一次引起了我尝试的冲动。我从书中读到作者经常去野外采药,不得不说去野外是一种令人垂涎的学习中药的方法,在野外可以在接触自然的同时发现许多新鲜事物,在和当地人沟通的中又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诸如民俗民风、医药饮食,让我有一种背起包立马出发的冲动。
我想,能让一个普通读者无数次冲动的想去实践的书,难道不是一本好书吗?
我认为一个从事医药方面工作的人必须有足够多的机会去经历大自然,体验更多的人情事故,学习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那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药人。我们中医中药现在仍有好多偏方是医书古籍里所没有的,它们流传于民间,需要更多的医药工作者深入民间去挖掘这些方子,来治疗更复杂的疾病治愈更多的病人。可是现代社会这种能暂时放弃城市的高薪与繁华偶尔去山间林下为自己充电的医药人员少之又少,值得我们深思,以后的我们会是这样的吗?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孩子,应该生活在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如果长期生活在水泥做的壳子里就得死。”作者的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也深有体会。每次去森林公园玩或者去住在山区的同学家玩时,都会被大自然的一幕幕神奇造化所叹服,在这样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下任何烦恼都没入了青翠的草木中,整个人只剩下对大自然的归属感和对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阳光的好奇心,连天快黑了也舍不得离去。
通过《采药去》一书,我见识到了大自然另一面的精彩,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放飞心灵,在发挥童真的同时用慧眼慧心才能发现的中药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