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门户学生门户书记校长信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中家园 >> 云中面孔
【先进典型之教书育人楷模④】谭文红:满腔热情揉进民族药事业
来源:新闻与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3-09-20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编者按

  教师是辛劳的,但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它照亮别人的心是永恒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先进典型之教书育人楷模,对4位优秀教师和1个先进教育集体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希望全校的“灵魂工程师”以他们为榜样,用执着的信念播种,用高尚的道德耕耘,用扎实的学识浇灌,用博大的仁爱滋润,用爱让四季缤纷,桃李芬芳。

 

  谭文红,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专业,同年分配到云南药材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工作。2007年7月入职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控制、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主要建设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傣药学”方向四负责人、云南省教育厅“民族药物质基准”重点实验室方向负责人之一。

  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威尼斯中心的一张靓丽名片。新入学的云中学子,来学校参观考察的嘉宾贵客,都能从这里感受到特色鲜明的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叹服于各民族丰富独特的诊疗方法及源于天人合一信仰的用药智慧。

  谭文红正是负责打造这张靓丽名片的重要人物之一。

  2007年入职学校以来,谭文红围绕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重点做了三件事:负责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药材展厅建设,为弘扬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搭建平台;研究制定民族药药材标准,为民族药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支撑;编撰出版《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终结云南民族药学没有教材的历史。

  她为博物馆“赋灵魂”

  如果博物馆会说话,它会告诉人们:谭文红是它最亲近的人之一。

  博物馆5个药材展厅陈列的2000余种中药材标本中,一半以上由她牵头负责收集,九成以上由她负责整理核对;腊叶标本室收藏的1万余份腊叶标本,是她带领学生全部进行整理、分类、补充、归档,并建立电子档案。

  谭文红至今记得刚入职学校,在学校标本室工作时的情景:“当时学校还在关上,标本馆设在一间大教室里,很简陋。当时学校正准备迎接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标本室的标本进行整理、陈列,采集制作《滇南本草》中收载药材的标本,打造滇南本草特色展区。” 

  药材标本采集制作是件苦差事。《滇南本草》共有450多味药物,谭文红和两位退休返聘的老师,想方设法去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渠道采集。“我们要么去野外自己采集,要么委托民族医生帮忙采集,也去农村的集贸市场买过,昆明附近的山我们基本上都去了。”

  学校顺利通过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谭文红采集《滇南本草》药材标本的心劲儿却越干越足:“滇南本草是我们云南人从事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的源头活水,是我们云南中药民族药的魂,一定要建好展厅。”

 

博物馆滇南本草展厅

  2009年9月,学校由关上整体搬迁到呈贡校区后,原来的标本室有了一栋楼的地盘进行改造提升,在此基础上拉开了建设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的序幕。“我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负责建设博物馆5个药材展厅,为2010年的50周年校庆献礼。”谭文红讲述。

  提出设想并征求各方意见后,5个药材展厅的建设思路变得清晰:保留关上校区标本室时期的神农本草展厅、传统药材展厅,滇南本草展单独设立展厅,新建民族药标准展厅、云南特色药展厅。

  谭文红一门心思扑在了博物馆建设上。她以建设5个馆为契机,对标本室原有的药材标本和腊叶标本全面整理核对,联动权威机构全面正本清源,并进行新标本的采集补充,对展馆文化元素、呈现风格与设计公司不断交流,对展出形式、装修风格和材料等提出要突出云南特色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博物馆在校庆时如期开放,得到来访校友和嘉宾的一致称赞,也成为省内外兄弟院校和相关单位学习的样板。

到野外采集药材标本

  因为要建好博物馆的执念,谭文红差点把命搭进去。2009年暑期,她独自驾车前往楚雄一个乡镇采集《滇南本草》中的药材滇黄芩制作标本,请了当地一位药农作向导。他们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很久,离山顶目的地不远时,突然下起了雨,车辆很快也变得不听使唤,在泥泞中打滑。一边是千仞绝壁,一边是万丈悬崖,她紧握方向盘强作镇定,腿肚子却直抽筋。努力了好长时间,车辆仍陷在泥泞中,怎么也不出来。好不容易来了几个小伙子,帮她把车辆抬了出去。到了目的地,却被下雨上涨的河水拦住了道路。身材高大的药农向导站在河边,犹疑而胆怯,迟迟不肯趟河而过。等他们采到滇黄芩时,天色已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还觉得后怕。”谭文红说。

  谭文红带着学生花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学校所有腊叶标本的整理、分类、归档。时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的钱子刚深知这项工作的不易与重要学术价值,主动出面联系,于2016年将腊叶标本室首次收录《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博物馆科研地位也由此上了一个档次。

带领学生制作腊叶标本

  博物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接待的重量级人物越来越多。躲在幕后的谭文红却远离众人关注,日积月累不间断做着一件事:默默地收集、采集标本,不断丰富博物馆内涵。

  随着博物馆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省里对博物馆在中医药文化弘扬和云南民族医药特色彰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2022年,谭文红主持云南省卫生健康委重点项目——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馆藏能力提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由此迈出新步伐。

  谭文红透露,这个项目省卫生健康委提供的资金是200万元,工作量之大完全超乎想象。但因为不算绩效不算项目,对参与的老师没有报酬和职称评审加分,愿意参与的人非常少,工作推进难度很大。

  “可我总觉得,作为一名民族药工作者,我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不是一直强调特色发展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多好的一个支撑点啊!我特别想通过数字化、互联网,让更多人知道云南的中药材资源有多么丰富,民族药有多好。”谭文红说。

  在对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提升中,谭文红带领团队除了对5个药材展厅藏品进行更新补充、数据转化,还对药材展厅风格进行了提升改造。在“特色药材展厅” 增加了云南十大云药板块,进一步凸显云南中药民族药资源的特色优势;传统药材展厅更加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在传统药材展厅,谭文红指着顶棚中央蓝天白云的图案说:“正是依赖大自然,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所以我们在博物馆提升改造中更加注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天人合一的灵魂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她助民族药“出深闺”

  除了打造博物馆药材展厅,谭文红这些年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为民族药进行标准研发,助推民族药走出“深闺”,造福人类健康。

  “我们把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谭文红讲述,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药资源基础坚实,云南白药就是由彝族药发展而来,朱兆云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痛舒胶囊属于原创性彝族药。近年来云南中药材产业中发展较好的一个品种灯盏花,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是云南省傣、彝、苗族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传统、经典特色民族用药。

民族医药调研

走访民间医生

  然而,有很好疗效的特色民族药,要从地方性民族民间用药成为广泛而普遍地应用到临床的合法用药,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首先要为这种药材研究制定质量标准,确定其合法地位。”谭文红说。

  2008年至2010年,学校参与了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云南省习用药材标准研究制定”,谭文红作为副组长,研究制定的44味药材标准收载于《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七册,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做标准研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民间使用的药材合法化、明确质量标准,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的一个过程。”谭文红讲述,每种药材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纹路、颜色特征,切开后的断面特征、里面的细胞特征,都要进行实质性描述;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灰分、水分控制在什么程度,都要明确;还要进行毒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整个过程涉及植物分类学、中药鉴定学、植物化学、中医基础理论、药理学等,需要联动植物所、药检所等单位。

  在民族药科研链条中,标准研发是最基础的一环。谭文红认为,夯实了这个基础,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新药研发会更有底气。“灯台叶是傣族的一个止咳药物,是我们研发标准的44种民族药里的一种。后来有专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出了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药。可见,民族药的研究开发可以有效补充丰富中医药体系。”

参加民族医药论坛

 

到双江县调研民族医药

  对民族药研究越深入,谭文红越对云南民族药越有信心。2011年学校成立民族医药学院后,她毅然加入,把更多的心血与热忱投入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科研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主动找到谭文红,与学校开展中药材民族药的标准研发制定和产品开发等横向合作,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性技术壁垒,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谭文红依托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专项,开始了云南名中医、名老民族医的经验方向院内制剂传承转化的科研之旅。项目主要任务是:为傣医专家林艳芳和彝医专家张之道的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提供科研支撑,使其实现批量生产,造福更多的患者。

访问彝医张之道

  截至目前,谭文红共主持两项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专项、一项中医联合重点项目,研究内容都是云南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参与科技部现代中药重大专项一项、参与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多项,研究经费近千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申报专利10余项。2018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民族药研究得越多越深入,我就越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的民族药究竟有多好!”谭文红说。

  她为民族药育人才

  在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谭文红的角色和身份,是民族医药学院药学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师。

  这些年她先后承担本科教学《云南民族药学》《傣药学》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云南民族药学研究进展》《云南民族医药概论》《云南民族药学》《民族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云南道地药材与民族医药专论》以及博士研究生课程《云南民族医药专论研究》等多门民族药学相关课程。

  一位对民族药充满感情并经常踏足山野从事科研的教师,注定与众不同。

  她的课总是弥漫着大自然的气息,使得学生对“天人合一”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体悟。她的课程在教室、实验室、博物馆,在学校的药草园、在崇山峻岭、在田间地头……她依托云南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天然药物资源的多样性,结合民族文化多样性,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勇于探索创新,课程生动有趣,广受学生的欢迎。上课的学生说,谭老师的课风趣、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能简单明了讲述专业知识,引起共鸣。 

带学生到野外识药认药

  她的课总是充满着润物无声的热爱,使得学生不知不觉爱上民族医药。在课堂上,她很注重选取来自身边的同学所做出来的成果为案例,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度,以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民族医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外,她会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专业方向,带着学生做研究,为他们指点迷津。每年的小学期和野外实训,她经常亲自带着学生上山采药,教学生识药认药、制作标本,燃起学生对民族医药的热爱。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多晚、无论是否是周末假日,都会及时进行反馈以及辅导。

  她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待学生上,还体现在对新进教师的传帮带中。从新教师的备课,到新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方法、授课技巧,她总是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同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她说:“看到新老师上课,我希望看到他们进步,希望他们早日站稳讲台,希望他们能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是学院的未来。”和她共事的老师说,谭老师对云南民族药学充满热情,是云南民族药发展的积极践行者。她治学严谨,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项目,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准则。她无私地将其所学所思所感与青年教师分享,注重教学梯队的培养,我们受益匪浅。

讨论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云南民族药学》是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云南境内民族使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民族药用经验和附方,讲授的品种是人们身边常见的植物,广受欢迎,却一直没有权威出版教材。为了让学生早日用上教材,谭文红主动放弃寒暑假、周末休息,带领教研室老师经过两年的撰写,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认可与重视,即将在今年出版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结束这门特色课程没有教材的历史。

  “这些年,经历太多的酸甜苦辣,很苦很累,但觉得很有价值,对得起我作为一名民族药工作者的责任与良知。”谭文红说。

责任编辑:陈楠  审核:杨盼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