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是辛劳的,但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它照亮别人的心是永恒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先进典型之教书育人楷模,对4位优秀教师和1个先进教育集体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希望全校的“灵魂工程师”以他们为榜样,用执着的信念播种,用高尚的道德耕耘,用扎实的学识浇灌,用博大的仁爱滋润,用爱让四季缤纷,桃李芬芳。
2023年9月4日上午8时许,88038威尼斯检测中心呈贡校区弘毅楼1304教室内,不时传出学生们的欢笑声。两个班近百名新同学正在这里聆听他们来到云中的第一堂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授课的老师,是刚刚获得“2023年云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杨梅教授。
两节课结束后,几位同学赶忙冲到杨梅老师面前,围着她不断地提问,杨梅老师微笑着一一解答。此刻,她的手机中,收到了几十个同学的申请添加微信好友的请求。
“杨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课讲得生动有趣。我想让她给我推荐几本书。”“杨老师学识渊博,又没有架子,我想问问她想考研的话,现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身体不舒服,想咨询一下杨老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说着他们“围堵”杨梅老师的原因。一旁的杨梅老师含笑不语地看着孩子们,满眼的怜爱与温暖。
“以前学生们都很怕我,说我太严厉。我至今都记得有学生站在我面前,低头颤抖着说不出话的情形。在我和学生之间,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杨梅老师说。
那么,她是怎样破除这层隔阂,走进同学心里的?
爱学生的严师
杨梅,女,1964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教学名师。198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
步入教育工作的杨梅怀揣着满腔热忱,积极探索为师之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指引下,她每天认真备课,严格依照学校教学安排进行教学,把临床实践经验和广泛涉猎到的医学知识,坦诚地传授给学生,课后还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努力地改进工作。彼时的她认为,老师应当高度为学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确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做一名严师。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杨梅老师说。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杨梅老师教授的中医诊断学成为学校最早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并因此获得多个奖项。
“那个时候会用电脑都是不得了的事情,但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发展趋势,就及早迈出了这一步。”杨梅说。
杨梅老师很注重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有同学反映的《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诊法部分知识点较多、记不住的苦恼,杨梅老师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了《中医诊断学精要》,将知识要点以图表方法呈现出来,便于同学们记忆,深受同学们喜爱,当时同学们自行到书店里购买,几乎人手一本。2014年应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他们又出版《中医诊法辨证思路及能力提升》一书,在原来图表归纳总结基础上补充知识运用,对要点进行解析。这本书也成为同学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教辅教材,被同学们复印传阅。“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相互成就的一个过程。”杨梅说。
杨梅的潜心付出获得了师生广泛的认可与赞誉。老师们认为她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同学们对她授课的评价也很高,认为她很优秀。
岁月漫流,鲜花和掌声化作杨梅身上一个个闪亮的勋章:2009年荣获伍达观教育基金杰出奖;2012年、2014年获荣红云园丁优秀奖;2013年获云南省教学名师称号,课题“傣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获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建立“杨梅名师工作室”。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的授课方式有什么问题,对学生严厉一点没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点醒了我。”杨梅说。
触动后的转变
37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有个同学的一番话,曾在杨梅老师心里掀起不小的波澜。
“一次我在公交车偶遇到了自己的一个学生,寒暄中她对我说:老师,您的课讲得很好,但是您太过严厉,不够亲近,我们都怕您,和您有距离感。”杨梅老师讲述。
这个学生鼓足勇气的直言不讳,带给她很大的触动。“其实我自己也能感觉到学生怕我,和我之间有一层隔阂,有时候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总觉得自己是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一直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杨梅老师说。
那以后,杨梅老师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以前缺少和学生的交流。只有和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她们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活跃的创造性充分释放,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她开始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打破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近彼此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课后她也积极和学生互动,带着同学们开展义诊、各种实践活动,赤诚的关爱与温暖将她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东西层出不穷,要想不误人子弟,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创新思维。”秉持这样的认识,杨梅老师带领团队教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中医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师古不泥古的创新型中医人才。
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同学们通过线上的“雨课堂”软件完成课堂测试、课件回顾复习、弹幕讨论疑难问题等任务;再建立微信群开展线上咨询、答疑解惑、日常交流等活动;最后结合线下教学,在教室组织各种形式的小组自主授课活动,同学们采用讨论式、情景模拟式、问题式、案例式、辩论式等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在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和支配权,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2018级佩衡班的学生曾经组织过一次病例分析教学,他们通过正反两方对垒的形式,对同一病例给出不同的诊疗方案。每个同学都热情参与其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开心活跃的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点。我至今都叹服这些学生脑洞真大。”杨梅老师讲述。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杨梅老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巨大力量。“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方式、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新信息技术的超强本领,总是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启发了我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而更让杨梅老师惊喜的,师生平等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渐重构起她和同学们之间的亲近关系:他们越来越喜欢找她学习请教、谈心聊天,请她帮自己和亲人看病。
37年的感悟
从事高等教育不知不觉已经 37 年。每每在节假日收到同学们的问候信息,每每看到办公室里学生们送来的贴心小礼物,杨梅老师总是感到无比地温暖与宽慰。那个看上去平淡无奇、装满热水后杯体外面就显映出她的影像的水杯,那张为她的饭卡量身定制的照片贴纸,那个别出心裁定格她和学生影像的木质相框摆件,都承载着学生对师恩的诚挚谢意,都让杨梅老师感受到了身为教师的欣慰与满足。
杨梅老师感慨,尽管流逝的岁月在她面容上刻下了痕迹,但自己的心依旧年轻,因为她的心和学生们年轻的心一起跳动。
“我深爱着我的学生,深爱着我从事的事业。爱是工作的原动力,有了这份爱,我才能一直保持高涨的热情,一路积极探索,始终坚守初心。”杨梅老师说。
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呢?杨梅老师的体会是:
一要有爱心,善表达。一个好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迸发出使不完的劲。孩子有的乖巧听话,有的调皮捣蛋,但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同样可爱。在老师眼里他们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有用之才,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不嫌弃孩子,老师不嫌弃学生。爱是工作的原动力,有了这份爱,你才能真诚地、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才能千方百计地教育他们,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去掉劣习,把他们培养成才。
二要贵用心,寻方法。讲授知识、重在方法、贵在创新。“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老师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怎样得到这些知识的方法也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要能创新,不守旧。新东西层出不穷,要想不误人子弟,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创新思维,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根植万千学子,潜心三尺讲台,以37度年华,秀杏林春色。传道授业解惑,知之好之乐之,以真情热情,做良师益友。立德立言立行,求真求善求美,以忠廉礼义,融师之名流。读书教书著书,爱生爱岗爱校,以大爱之心,育桃李芬芳。”这是杨梅老师的“名师感悟”。
杨梅老师的育人秘诀
引经据典,结合实际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
常用同类对比、联想拓展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
重点回纳,反复加深概念输出
思路清晰,由简入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
有完整教学模式,多样性、创新性教学
将中医思维渗入学生日常生活
联系多学科,多维度解读知识点
学生眼中的杨梅老师
1.刘千驹 2022级中西医学委
杨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她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对学生十分负责。课前,老师会检查同学们做的知识点梳理和思维导图,并帮同学们指出问题;课堂上,老师认真严谨讲课;课下她也乐于和同学们交流,耐心回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考前还会给同学们做知识梳理。此外,老师注重将临床和教学相结合,会将临床上遇到过的案例分享给同学们。杨老师的课十分生动有趣,同学们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2.王宏宁 2021级中医3班
杨梅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平时课上积极引导我们思考,而且还开展了自主授课的教学活动,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当中,同学们逐渐把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了。老师还会在课堂上会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她会帮同学们把脉、看舌象,以同学的真实情况来讲解知识,并让同学们互相做对方的研究对象去参悟所学知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3.陆坤 2023级中医养生班
杨梅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我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对中医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后,老师亦是耐心温柔地回答我咨询的问题,给我推荐了像易经、道德经等一系列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书籍,并教我如何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