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云中校园的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云南省唯一的省级中医药类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由民族医药学院代表学校负责管理运行。博物馆是高校文化底蕴的重要传承者,也是支撑高校师生开展学术科研的学术性机构,具有公共博物馆的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的共性——系统、整体展示和陈列呈现云南民族医药的多样性、专业性、研究性、学术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涵盖傣医药历史发展、学科建设、产学研实证资料,体现高校博物馆的学科优势。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建设有滇南医学、民族医药、藏医曼唐等13个专题馆,以云南地产中药资源和民族医药为特色,馆藏有中医药、民族医药文献古籍60余部、文物实物200多件,藏医曼唐80幅,中药民族药材标本3000多种,腊叶标本1万余份,是全国民族医药文献、文物和民族药标本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民族医药学院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助力威尼斯中心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与传播,通过藏品、展览、活动、课堂教学、全景VR、语音解读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可具感知的交互式、体验式、情境化的真实场景。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资源、本地历史遗迹等育人资源,开展实地实景的体验探究的研学实践活动,为师生及社会公众提供文化素质教育、科普教育、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力求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细分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面向本校师生方面与中医药高校特点结合,开展科普人才培养与名医讲科普,以服务校内师生为首要任务。年均开展“新生第一课”、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傣医学课堂实践教学。
2013级中医1班王思铭同学获云南省第二届讲解员大赛三等奖和云南省科普使者称号
2016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靳霖溪荣获昆明市第三届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三等奖和“昆明市科普传播使者”称号。
面向社会群体方面,组建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的科普团队,形成以博物馆为主体联合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的科普活动共同体,树立了“上山下乡讲健康,名医教授边疆行”科普品牌活动。
面向大中小学生方面,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开展博物馆参观教育系列主题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与我们周边小学建立合作,参观体验民族医药诊疗,加深对民族医药的认识,开展“学习中医文化,创建健康校园”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加深对传统医药认识,树立文化自信。
科普与文创活动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组织“泽兰杯”科普视频大赛,“檀心杯”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2019年,我馆作品“傣医四塔养生紫陶壶(杯)”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宣部传媒监管局等24个部门主办的“2019年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之“最佳设计奖(创意类)”三等奖。2022年,我馆作品《点线灸疗法》获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优秀作品(视频类)博物馆承担省级科普研究项目6项,编辑出版《走进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藏医曼唐》馆藏科普图书,获授权专利3项,实用新型1项,外观专利2项。
“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多路径探索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
通过馆院合作、馆际交流,促进文化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2018年博物馆承办第十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向全国同行展示了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连续十届协办“大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2017年,与昆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云南民族医药与养生”科普展;2018年,举办藏医《四部医典》配图临展及《云南省名中医手札》科普展。2019年举办《雨林珍宝—傣族医药》临展,被多家媒体报道。
与全国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服务
自2012年,以开展“创先争优”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上山下乡讲健康,名医教授边疆行”科普活动。参加科技活动周科普服务活动,到大姚县民族中学、海口社区、毓和社区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科普服务活动。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在全国科技活动周“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活动中荣获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成效显著奖。2022年获得云南省科普基地考核优秀。
与新媒体传播知识相结合,多形式开展科普宣传
为增强博物馆为科普、教学、科研服务和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功能。建设有博物馆网站http://bwg.ynutcm.edu.cn/公众微信号: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在依托实体博物馆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平台,发掘、宣传更多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博物馆科普推文《二十四节气/寒露》入选昆明市文博通讯2022年第5期期刊目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