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学校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学院之一,拥有教职员工123人,其中国家中医优才、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约34人。内设6个职能办公室、11个教研室、5个教学实验中心,19个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和专家工作站。经过60余年的积淀,学院优秀师资丰富、教学基础完善、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科研教学成果显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基层、中医功底扎实、中西医融会贯通、临床基本技能扎实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学院承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本科生2400余人,拥有1个中西医结合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初心如磐、砥砺前行,基层党建引领坚强有力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和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将党的建设与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被选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获云南省一流党建“双带头人”示范党支部1个、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校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校级培育“示范研究生党支部”1个,获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学校首批“十大育人”改革试点项目1项,持续打造基础医学院党建“一支部一品牌”,不断激发党建红色引擎作用,扎实推进“一融双高”,把党建组织力转化为工作执行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凝心聚力、创新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按照学校“1221”战略部署,学院以“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中西并重,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发展思路,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23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70.04%,超全国总通过率2.6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第14位),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60.49%和8.56%,超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考研升学率达25.00%,全国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第二阶梯考核通过率为92.00%。
(一)改革创新,立德树人
深化医教协同,与学校附属第三医院深度合作,创新“华佗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学术流派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基础、临床双导师制,培养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目前对21级、22级、23级各1个班进行教改,每个班约60人。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及OBE理念,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项,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创新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1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想引领、文化涵养、专业导向、知识积淀、情感培育”落实到教育全过程,立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5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6项、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学校课程思政微课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6个课程思政案例纳入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库,每门课程均建课程思政库。
(二)数智赋能,金课培才
秉持两性一度,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助力“新医科”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级1门及省级2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7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金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主编各级教材14部、副主编27部、参编100余部,获“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中医药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微课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1项。近十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表1 基础医学院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一览表
表2 基础医学院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三)医文交融,以文化人
将中医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传承相结合,“云南传统医药交流交往交融研究创新团队”获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医学文化学》等一系列课程,依托教育教改、社科课题、自编教材建设等,构建从人文课程到经典学习,从专业课程到第二课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实训,从学生活动到校园文化软环境,从硬件建设到人文管理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
(四)学科引领,中西启智
学院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学科开放共享平台,包括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创新团队,以及6个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厅级创新团队、工程中心,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团队,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近三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1篇(SCI 93篇),授权专利48件(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科研专著43部,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科研反哺教学,3项研究成果写入统编教材。
三、求实奋进、开拓创新,学生自我发展成就卓越
以培养新时代“五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体三维”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专业技能实践为主体。利用学院拥有的1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并完成“基础医学院医学类信息化实验实训教学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开展“以学生能力结构模块化为基础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二)校内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包括社交服务、文化活动、音乐艺术、竞赛等。学生在全国书法大赛、全国啦啦操联赛、“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信息素养挑战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主题大赛、“云岭杯”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云南省田径锦标赛、云南省运动会等比赛中获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三)社会实践育人。与社区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5个,打造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智慧中医”志愿服务团、“满天星”宣讲团、“茴香”乡村振兴团、“蒲公英”融媒体团队、“远志”党史实践团),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云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行动项目立项,学生社会阅历不断丰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6项、省级47项立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1项、省奖12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14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明显提高。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7月16日)